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知识

发布时间:2013-07-12人气:7818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文章来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网


内容提要: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知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摘录

    第二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

    第九条 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质量负责。

    第十六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单位,确定为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由公安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消防档案,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对职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

   第二十一条 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因施工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

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第四十四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任何单位发生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

消防队接到火警,必须立即赶赴火灾现场,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

   第五十条 对因参加扑救火灾或者应急救援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抚恤。

   第五十七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及时查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并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依法应当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设计审核的建设工程,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消防设计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抽查不合格,不停止施工的;

       ()依法应当进行消防验收的建设工程,未经消防验收或者消防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后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抽查不合格,不停止使用的;

       ()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擅自投入使用、营业的。

    第六十条 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消防设施、器材或者消防安全标志的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的;

       ()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

       ()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

       ()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的;

       ()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

       ()人员密集场所在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的;

       ()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

个人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本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行为,经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六十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罚。

   第七十三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消防设施,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

       ()消防产品,是指专门用于火灾预防、灭火救援和火灾防护、避难、逃生的产品。

       ()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二)《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摘录

   第十条 施工单位应当承担下列消防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责任:

       ()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和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或者备案的消防设计文件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改变消防设计进行施工,降低消防施工质量;

       ()查验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及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质量,使用合格产品,保证消防施工质量;

       ()建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负责人。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消防教育培训,落实动火、用电、易燃可燃材料等消防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在建工程竣工验收前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和器材、消防安全标志等完好有效。


(三)《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摘录

       3.2.1 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5m,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固定动火作业场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m,其它临时用房、临时设施与在建工程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

       3.2.2 施工现场主要临时用房、临时设施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2.2 的规定,当办公用房、宿舍成组布置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但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每组临时用房的栋数不应超过10 栋,组与组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8m

       2 组内临时用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当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时,其防火间距可减少到3m

3.2.2 施工现场主要临时用房、临时设施的防火间距(m)

名称  间距

办公用房、宿舍

发电机房、变配电房

可燃材料库房

厨房操作间、锅炉房

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

固定动火作业场

易燃、易爆物品库房

办公用房、宿舍

4

4

5

5

7

7

10

发电机房、变配电房

4

4

5

5

7

7

15

可燃材料库房

5

5

5

5

7

7

10

厨房操作间、锅炉房

5

5

5

5

7

7

10

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

7

7

7

7

7

10

10

固定动火作业场

7

7

7

7

10

10

12

易燃、易爆物品库房

10

10

10

10

10

12

12


    注:
临时用房、临时设施的防火间距应按临时用房外墙外边线或堆场、作业场、作业棚边线间的最小距离计算,如临时用房外墙有突出可燃构件时,应从其突出可燃构件的外缘算起。

              2 两栋临时用房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防火间距不限。

              3 本表未规定的,可按同等火灾危险性的临时用房、临时设施的防火间距确定。
     
       3.3.1 
施工现场内应设置临时消防车道,临时消防车道与在建工程、临时用房、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的距离,不宜小于5m,且不宜大于40m;施工现场周边道路满足消防车通行及灭火救援要求时,施工现场内可不设置临时消防车道。

       3.3.2 临时消防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临时消防车道宜为环形,如设置环形车道确有困难,应在消防车道尽端设置尺寸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

       2 临时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m

       3 临时消防车道的右侧应设置消防车行进路线指示标识;

       4、临时消防车道路基、路面及其下部设施应能承受消防车通行压力及工作荷载。

       4.2.1 宿舍、办公用房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级。当采用金属夹芯板材时,其芯材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级;

       2 建筑层数不应超过层,每层建筑面积不应大于300m2

       3 层数为层或每层建筑面积大于200m2 时,应设置不少于部疏散楼梯,房间疏散门至疏散楼梯的最大距离不应大于25m

       4 单面布置用房时,疏散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0 米;双面布置用房时,疏散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5m

       5 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疏散走道的净宽度;

       6 宿舍房间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30m2,其它房间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100m2

       7 房间内任一点至最近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房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8m,房间建筑面积超过50m2 时,房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2m

       8 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顶板基层底面。

       4.3.2 在建工程作业场所临时疏散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

       2 设置在地面上的临时疏散通道,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5m;利用在建工程施工完毕的水平结构、楼梯作临时疏散通道,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0m;用于疏散的爬梯及设置在脚手架上的临时疏散通道,其净宽度不应小于0.6m

       3 临时疏散通道为坡道时,且坡度大于25° 时,应修建楼梯或台阶踏步或设置防滑条;

       4 临时疏散通道不宜采用爬梯,确需采用爬梯时,应有可靠固定措施;

       5 临时疏散通道的侧面如为临空面,必须沿临空面设置高度不小于1.2m 的防护栏杆;

       6 临时疏散通道设置在脚手架上时,脚手架应采用不燃材料搭设;

       7 临时疏散通道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识;

       8 临时疏散通道应设置照明设施。

       5.1.4 施工现场的消火栓泵应采用专用消防配电线路。专用消防配电线路应自施工现场总配电箱的总断路器上端接入,且应保持不间断供电。

       5.1.5 地下工程的施工作业场所宜配备防毒面具。

       5.2.1 在建工程及临时用房的下列场所应配置灭火器:

       1 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及使用场所;

       2 动火作业场所;

       3 可燃材料存放、加工及使用场所;

       4 厨房操作间、锅炉房、发电机房、变配电房、设备用房、办公用房、宿舍等临时用房;

       5 其他具有火灾危险的场所。

       5.2.2 施工现场灭火器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灭火器的类型应与配备场所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相匹配;

       2 灭火器的最低配置标准应符合表5.2.2-1的规定;
5.2.2-1 灭火器最低配置标准

项目

固体物质火灾

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体火灾

单具灭火器最小灭火级别

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

单具灭火器最小灭火级别

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B

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及使用场所

3A

50

89B

0.5

固定动火作业场

3A

50

89B

0.5

临时动火作业点

2A

50

55B

0.5

可燃材料存放、加工及使用场所

2A

75

55B

1.0

厨房操作间、锅炉房

2A

75

55B

1.0

自备发电机房

2A

75

55B

1.0

变、配电房

2A

75

55B

1.0

办公用房、宿舍

1A

100

    说明:A表示A类灭火器的灭火级别的单位值,亦即灭火器扑灭A类火灾的灭火效能的基本量纲单位;B的含义同A

       3 灭火器的配置数量应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经计算确定,且每个场所的灭火器数量不应少于具。

       4 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表5.2.2-2 的规定。


5.2.2-2 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m)

灭火器配置场所

固体物质火灾

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体类火灾

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及使用场所

15

9

固定动火作业场

15

9

临时动火作业点

10

6

可燃材料存放、加工及使用场所

20

12

厨房操作间、锅炉房

20

12

发电机房、变配电房

20

12

办公用房、宿舍等

25


       5.4.1 
施工现场的下列场所应配备临时应急照明。

       1 自备发电机房及变、配电房;

       2 水泵房;

       3 无天然采光的作业场所及疏散通道;

       4 高度超过100m 的在建工程的室内疏散通道;

       5 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其他场所。

       5.4.2 作业场所应急照明的照度不应低于正常工作所需照度的90%,疏散通道的照度值不应小于0.5lx

       5.4.3 临时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宜选用自备电源的应急照明灯具,自备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 min

       6.1.4 施工单位应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导致火灾发生的施工作业及其他活动,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

       2 可燃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

       3 用火、用电、用气管理制度;

       4 消防安全检查制度;

       5 应急预案演练制度。

       6.1.5 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并应根据现场情况变化及时对其修改、完善。防火技术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施工现场重大火灾危险源辨识;

       2 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措施;

       3 临时消防设施、临时疏散设施配备;

       4 临时消防设施和消防警示标识布置图。

       6.1.6 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现场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应急灭火处置机构及各级人员应急处置职责;

       2 报警、接警处置的程序和通讯联络的方式;

       3 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4 应急疏散及救援的程序和措施。

       6.1.7 施工人员进场前,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向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防火安全教育和培训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防火技术方案、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的主要内容;

       2 施工现场临时消防设施的性能及使用、维护方法;

       3 扑灭初起火灾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4 报火警、接警的程序和方法。

       6.1.8 施工作业前,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向作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技术交底。消防安全技术交底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火灾的部位或环节;

       2 施工过程应采取的防火措施及应配备的临时消防设施;

       3 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及注意事项;

       4 逃生方法及路线。

       6.1.9 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负责人应定期组织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进行检查。消防安全检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可燃物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管理是否落实;

       2 动火作业的防火措施是否落实;

       3 用火、用电、用气是否存在违章操作,电、气焊及保温防水施工是否执行操作规程;

       4 临时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

       5 临时消防车道及临时疏散设施是否畅通。

       6.1.10 施工单位应依据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定期开展灭火及应急疏散的演练。

       6.2.3 室内使用油漆及其有机溶剂、乙二胺、冷底子油或其他可燃、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物资作业时,应保持良好通风,作业场所严禁明火,并应避免产生静电。

       6.2.4 施工产生的可燃、易燃建筑垃圾或余料,应及时清理。

       6.3.1 施工现场用火,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许可证;动火许可证的签发人收到动火申请后,应前往现场查验并确认动火作业的防火措施落实后,方可签发动火许可证。

       2 动火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应资格;

       3 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前,应对作业现场的可燃物进行清理;对于作业现场及其附近无法移走的可燃物,应采用不燃材料对其覆盖或隔离;

       4 施工作业安排时,宜将动火作业安排在使用可燃建筑材料的施工作业前进行。确需在使用可燃建筑材料的施工作业之后进行动火作业,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

       5 裸露的可燃材料上严禁直接进行动火作业;

       6 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应配备灭火器材,并设动火监护人进行现场监护,每个动火作业点均应设置一个监护人;

       7 五级(含五级)以上风力时,应停止焊接、切割等室外动火作业,否则应采取可靠的挡风措施;

       8 动火作业后,应对现场进行检查,确认无火灾危险后,动火操作人员方可离开;

       9 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严禁明火;

       10 施工现场不应采用明火取暖;

       11 厨房操作间炉灶使用完毕后,应将炉火熄灭,排油烟机及油烟管道应定期清理油垢。

       6.3.2 施工现场用电,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现场供用电设施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 的要求;

       2 电气线路应具有相应的绝缘强度和机械强度,严禁使用绝缘老化或失去绝缘性能的电气线路,严禁在电气线路上悬挂物品。破损、烧焦的插座、插头应及时更换;

       3 电气设备与可燃、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4 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按危险场所等级选用相应的电气设备;

       5 配电屏上每个电气回路应设置漏电保护器、过载保护器,距配电屏2m 范围内不应堆放可燃物,5m 范围内不应设置可能产生较多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的作业区;

       6 可燃材料库房不应使用高热灯具,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内应使用防爆灯具;

       7 普通灯具与易燃物距离不宜小于300mm;聚光灯、碘钨灯等高热灯具与易燃物距离不宜小于500mm

       8 电气设备不应超负荷运行或带故障使用;

       9 禁止私自改装现场供用电设施;

       10 应定期对电气设备和线路的运行及维护情况进行检查。

       6.3.3 施工现场用气,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储装气体的罐瓶及其附件应合格、完好和有效;严禁使用减压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氧气瓶,严禁使用乙炔专用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乙炔瓶;

       2 气瓶运输、存放、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瓶应保持直立状态,并采取防倾倒措施,乙炔瓶严禁横躺卧放;

         2)严禁碰撞、敲打、抛掷、滚动气瓶;

         3)气瓶应远离火源,距火源距离不应小于10m,并应采取避免高温和防止暴晒的措施;

         4)燃气储装瓶罐应设置防静电装置;

       3 气瓶应分类储存,库房内通风良好;空瓶和实瓶同库存放时,应分开放置,两者间距不应小于1.5m

       4 气瓶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前,应检查气瓶及气瓶附件的完好性,检查连接气路的气密性,并采取避免气体泄漏的措施,严禁使用已老化的橡皮气管;

         2)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不应小于5m,气瓶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3)冬季使用气瓶,如气瓶的瓶阀、减压器等发生冻结,严禁用火烘烤或用铁器敲击瓶阀,禁止猛拧减压器的调节螺丝;

         4)氧气瓶内剩余气体的压力不应小于0.1MPa

         5)气瓶用后,应及时归库。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摘录

       3.1.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者,应编制用电组织设计。

       3.1.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现场勘测;

       2 确定电源进线、变电所或配电室、配电装置、用电设备位置及线路走向;

       3 进行负荷计算;

       4 选择变压器;

       5 设计配电系统:

         1) 设计配电线路,选择导线或电缆;

         2) 设计配电装置,选择电器;

         3) 设计接地装置;

         4) 绘制临时用电工程图纸,主要包括用电工程总平面图、配电装置布置图、配电系统接线图、接地装置设计图。

       6 设计防雷装置;

       7 确定防护措施;

       8 制定安全用电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3.2.1 电工必须经过按国家现行标准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工作;其他用电人员必须通过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3.2.2 安装、巡检、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设备和线路,必须由电工完成,并应有人监护。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

       4.1.1 在建工程不得在外电架空线路正下方施工、搭设作业棚、建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他杂物等。

       4.1.2 在建工程(含脚手架)的周边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的最小安全操作距离应符合表4.1.2规定。
4.1.2 在建工程(含脚手架)的周边与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的量小安全操作距离

外电线路电压等级(kV)

<1

110

35110

220

330500

最小安全操作距离(m)

4.0

6.0

8.0

10

15

注:上、下脚手架的斜道不宜设在有外电线路的一侧。

       4.1.3 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架空线路的最低点与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4.1.3规定。
4.1.3 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架空线路交叉时的最小垂直距离

外电线路电压等级(kV)

<1

110

35

最小垂直距离(m)

6.0

7.0

7.0


       4.1.4 
起重机严禁越过无防护设施的外电架空线路作业。在外电架空线路附近吊装时,起重机的任何部位或被吊物边缘在最大偏斜时与架空线路边线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表4.1.4规定。

       5.1.9 保护零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配电装置和电动机械相连接的PE线应为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多股铜线。手持式电动工具的PE线应为截面不小于1.5mm2的绝缘多股铜线。

       5.1.10 PE线上严禁装设开关或熔断器,严禁通过工作电流,且严禁断线。

       5.1.11 相线、N线、PE线的颜色标记必须符合以下规定:相线L1(A)L2(B)L3(C)相序的绝缘颜色依次为黄、绿、红色;N线的绝缘颜色为淡蓝色;PE线的绝缘颜色为绿/黄双色。任何情况下上述颜色标记严禁混用和互相代用。

       5.3.1 单台容量超过100kVA或使用同一接地装置并联运行且总容量超过100kVA的电力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工作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

单台容量不超过100kVA或使用同一接地装置并联运行且总容量不超过100kVA的电力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工作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Ω

在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的地区,当达到上述接地电阻值有困难时,工作接地电阻值可提高到30Ω

       5.3.2 TN系统中的保护零线除必须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处做重复接地外,还必须在配电系统的中间处和末端处做重复接地。

TN系统中,保护零线每一处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Ω。在工作接地电阻值允许达到10Ω的电力系统中,所有重复接地的等效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

       5.4.6 施工现场内所有防雷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30Ω

       5.4.7  做防雷接地机械上的电气设备,所连接的PE线必须同时做重复接地,同一台机械电气设备的重复接地和机械的防雷接地可共用同一接地体,但接地电阻应符合重复接地电阻值的要求。

       6.1.8  配电柜或配电线路停电维修时,应挂接地线,并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停电标志牌。停送电必须由专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