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党建》刊登专文报道 海建集团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15-05-13人气:8014所属分类:企业动态

                 《海南党建》刊登专文报道

海建集团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省委组织部重要刊物《海南党建》于2015年第2期刊登题为《深植服务理念,凝聚发展力量》的文章,专题报道了海建集团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在安全生产、人才培养、农民工队伍建设、应急抢险等多方面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近年来,海建集团经济总量在省国资委重点监管企业中高居第一,并取得了海建股份升特、产业化项目开启、省内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完成了海建、海宁整合重组等一系列重大成果,真正发挥了党组织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中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

(记者:申坤)

深植服务理念  凝聚发展力量

     ——海建集团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纪实

2014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海建集团实现了营业收入134.36亿元,纳税9.19亿元,在省属重点监管企业中排名第一,利润总额4.06亿元,在省属重点监管企业中排名第二,超额完成省国资委下达的年度考核指标。海建集团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让党旗在工地上飘扬

羊年春节临近,云浮云杨公路新建工程第一期项目工地依然热火朝天,在支部党员的带动下,海建的施工队伍“抢工期大会战”收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这已经是他们离开家乡驻守工地的第三个春节。项目2012年12月28日开工,云浮云杨公路新建工程第一期项目临时党支部也随之成立。由于项目地处荒野,生活环境艰苦,一到雨季积水严重非常,党员们带领项目部员工,拿起工具自己挖排水沟,修厕所。遇到施工关键节点,党员和技术人员一起挑灯夜读,论证方案,挖隧道,修涵洞,逢年过节还自编自导小节目跟大家自娱自乐。就像这样的临时党支部,在施工建设中也起到了突击队中的关键作用,促进了工程项目按时保质完成。截至目前,海建集团已经在127个项目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工会组织。项目临时党支部还组建了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党员流动技术服务队,现场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先后为80多个项目部解决了近300多项目技术难题,有效地推进了项目建设,得到了项目部及业主单位的一致好评。

海建集团党委在抓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结合施工企业特点,在推动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上铆劲使力,做到项目做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那里,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就发挥到那里。在重点项目和风江岸建设中,海建集团所属三家中标单位成立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党委书记陈和、副书记吴亚春主动挂点该项目,临近春节,遇上连续多天的雨水天气,为保证项目施工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党委主要领导坚持每天在工地指挥生产。项目部还组建了突击队,五公司的项目部党总支部书记王伟,带领项目团队,积极参加“大干一百天,冲出地平线”业务竞赛,在六家参赛单位中荣获第一名,得到了表彰肯定。

通过加强项目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工地的现场标准化管理,提高工地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使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海建集团每年获省优工程项目占占全省总数40%以上,多次荣获全国建筑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工地等奖项,并被授予“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省质量信得过十佳企业”、“省纳税先进企业”等称号。截至2014年底,共有3个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2015年2月15日,经国家住建部评审,海建集团旗下海建股份公司晋升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填补了我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空白。

回顾近年来围绕集团发展而开展的党建工作,海建集团党委书记陈和深有感触地说:“海建集团这些年的科学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真正发挥了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2014年7月18日,狂风肆虐,暴雨倾盆,华南地区41年不遇的17级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海南,海口、文昌等地严重受灾。海建集团全系统180多名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参与防台抢险工作,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海建集团应急救援支队和预备役连队,抽调百余名精兵强将组成抗风救援队伍,紧急出动,战风斗雨,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公司人员和财产安全。海建集团在开展生产自救的同时大力驰援灾区,承担起国企的社会道义和责任。灾后第一时间,迅速组织人员和挖土机、装载机等救援车辆赶赴受灾最严重的文昌市,清理了30多公司的路障,打通了多条通往各个受灾村庄的道路,同时,抽调40多名党员技术骨干分成五个工作组,连续5个昼夜,对文昌铺前镇、公坡镇、翁田镇、昌洒镇等共计7000多户房屋进行了安全性检测,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帮助危房人员搬离,确保了群众的人身安全。海建集团各所属公司及海建职工为灾区捐出126.51万元,支援受灾困难群众开展灾后重建。

抗风救灾靠的是一个“能干事、能吃苦”的团队,而在海建集团的团队中,还有一个“铁娘子”,她就是共产党员、总工程师何美华。何美华放弃在办公室做行政工作的机会,矢志于自己钟爱的建筑事业,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以异于常人的毅力在工地上摸爬滚打,成为省内建筑行业里第一个在施工现场任总工程师的女同志。20年来,她见证了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也把诸多困难踩在脚下中,自从选择了建筑事业,她放弃了女人妆扮的权利,与建筑工人一起顶烈日冒酷暑,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为不影响工地紧张的工期进程,自己去医院做完手术,瞒着病情悄悄回到工地,尽管先后三次手术,但始终都没有放下对建筑事业的执着,为填补海南在省级工法研究上的空白,她带领技术人员开展“屋面种植施工工法”创编工作,在施工现场进行专题调研实践,历经一年时间创编出企业第一个省级工法,先后总结了《塑石假山施工工法》等6项省级工法,为了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她组织技术攻关小组,拿出自己多年的工作笔记给青年技术员学习,带领他们在工地钻研课题,手把手传授操作技能,帮助他们提高水平实现建筑梦。2014年,何美华被评为“海南省劳动模范”。

像何美华这样闪亮着无私奉献光辉的共产党员在海建并不少见。海建集团在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举办了两届“海建人感动海建”活动,在省国资系统、海建系统内先后做12多场巡回宣讲,共3000多人次听取了汇报,通过宣扬何美华、符策平、冯裕泰等一系列先进典型和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争当人先、永不言弃”的海建精神,大力弘扬体现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风尚和正能量,打造了一支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党员队伍,进一步激励了更多的海建人立足岗位,勇于实践,锐意进取,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4年9月份, 14名青年技术骨干带着领导的嘱托和海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梦想北上学习,他们到沈阳要参加为期半年的全封闭式培训。这是海建集团把开展服务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相结合,帮助员工搭建成长的平台的实际举措。

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海建集团结合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集团开展了“一对一”传帮带活动,设定下属企业海建二建为活动示范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级建造师、中层后备干部、以老带新、业务传授”四大领域人才结构培养方案,逐步细化、深化、强化、优化企业人才培育,让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党员帮扶新吸收的员工和业务不够熟练的员工,结成“一对一”传帮带活动,使被帮扶对象迅速成长。2014年,海南二建有1人通过考试获一级房建执业资格,17人获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3人考取了消防技术资格证。在海南二建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下,海建集团2014年考取一级建造师证的有15人,二级建造师证的有177人,考取或通过评审其他各类职称的176人。

海建集团针对人才类型、岗位性质逐步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形成长效培训机制,推动企业管理、技术、财务人才向高素质、高职称及高专业性发展,制定措施激励职工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职称,为企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近几年来,海建共组织了9521人次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培训教育费用共支出1875万元。目前海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4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达到9人,各类高级职称人才达到199人,各类国家职业资格注册师达到620人,各类中级职称人才达343人。拥有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1项,国家级工法6项,省级工法85项,主编3项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

心安处即是安身之处

曾经在深圳工厂里打工的王邦源,在2009年的春天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到来了海建六公司琼海玉泉丽都工地打杂工。刚开始,他只是跟随着施工员帮忙拿工具,看到施工员们翻开施工图纸看这看那,觉得又羡慕又好奇,忍不住往他们身边凑。热心的项目部管理人员就让他到办公室里跟着学习,耐心地回答他的提问。公司还让王邦源参加了施工员上岗培训,通过考试他顺利拿到了施工员上岗证。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和锻炼,王邦源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有了提高,琼海玉泉丽都项目竣工后,海建六公司录用他为正式员工,安排他到海口药谷海南碧凯药业二期扩建项目担任现场施工员,走上了技术管理岗位。

因为长期驻扎工地,王邦源回家的时间都很少。父母年事已高,两个小孩还尚年幼,照顾全家老小的重担全部都落在了瘦弱的妻子身上,有一次在工期最紧的时候,妻子累病了,王邦源心急如焚。公司领导知道后,一边安排项目部党员跟他谈心了解情况,一边协调好现场工作,尽量给他安排假期。临走时,还把工资预付给王邦源带在身上。

像王邦源这样的一线农民工,海建集团约有8万人,高峰时期可达10万人。面对数目庞大的劳务人员,如何在提高农民工工作技能上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始终是海建集团党委的心头大事。

海建集团党委在项目部组织农民工参加“安康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各种劳动竞赛,促使农民工在竞赛中提高劳动技能。另外,广泛开展   “安全生产、从我做起”施工生产主题活动及“创建学习型项目部、争做知识型农民工”、“流动书吧进班组”、“学习型师徒”等学习主题实践活动,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为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农民工队伍,海建专门成立了“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创建领导小组”,2007年创办了海南省第一个农民工业余学校。秉承“工地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的原则,海建集团党委联合各所属企业基层党组织,帮助各大项目部先后成立了100所农民工业余学校,投入培训经费1200万元,培训农民工达8万余人次。经过培训,大多数农民工都考取得了相关上岗资格证,部分农民工还考取电工、塔吊、架子工等特殊工种证资格,全面落实了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农民工业余学校建设不仅提升劳务管理水平,更为创建“海建品牌”做出了贡献。2013年,海建六公司承建的万宁市行政中心综合服务区限价商品房工程项目部,获评“全国建筑业企业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示范项目部”,成为海南省唯一荣获该奖项的单位。

这里就是温暖的家

海南六建退休职工周庆耀,一家人挤在不足50平米的旧房子里,妻子一直没有工作,全家经济来源仅靠他每个月的工资维持,还要供儿子上大学的情况时,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和工作能力,决定继续返聘他在琼海办事处任职。在他的儿子周伟欢大学毕业后,考虑到其专业符合公司需要,又把他的儿子引进公司,增加了稳定经济收入使周庆耀的一家脱离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海建集团党委始终把困难职工放在心上,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办理低保,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每年组织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近3年来,共走访慰问职工20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及慰问品价值共210万元。坚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筹集60万元善款资助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

随着职工队伍不断壮大,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进一步提高职工幸福指数,自2011年以来,海建共投入2.3亿元建设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1084套,其中已建成619套分配给职工。按照打分细则,原本在公司服务年限长,职位高的人员分数就高,更容易拿到住房指标。但是海建的“老人”们却更愿意把机会让给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年轻,更需要照顾,待遇好,生活好,才能更安心地工作,企业才能留住人才。”   安装公司的党委书记王铭艳说。还有不少中层以上干部,他们也从来不主动申请保障性住房,当有人问为什么时,他们总会说,“大家同吃海建米长大,都是兄弟姐妹,少我一个人分房,他们就多一份希望”。

海建集团温暖的“大家庭”也吸引和凝聚了一代代的海建人。劳模冯裕泰的孙女大学毕业,想托爷爷推荐自己到海建工作。倔强的老人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任孙女撒娇哭闹就是不答应。孙女赌气两天没跟爷爷说话,却自己偷偷报名参加了海建集团应届毕业生招聘考试,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笔试、面试。她拿着录用通知放到爷爷面前时,老人闪烁着泪光说:“好!好!”。近五年,海建集团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50人,引进各类人才119人,其中不乏“海二代”、“海三代”甚至“海四代”。他们立足岗位,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有人说,当海建的员工是幸福的。公司管理基础好,家底殷实,尤其是职工干部 “争先”意识浓厚,“海建精神”代代相传。海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吴亚春每每听到这些评价,总是谦逊地笑着说:“继续努力,把海建品牌叫响!把海建的家建好!”确实,在这个拥有65年辉煌业绩的企业里,他们或许是工程师、是资料员、是测量员、是施工员、安全员,或者是男的、是女的,又或者是师傅、是徒弟…….不管从事哪一个岗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海建人”,海建集团是他们的家,这个家满是温暖,满是生机与活力,也更满是力量与希望。